桥脑前小脑前下动脉瘤:内镜比开颅操作空间更开阔 桥脑前小脑前下动脉(AICA)瘤较为罕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治疗相对困难,主要因为手术通路狭深,与关键的神经血管结构毗邻。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神经外科Sanmillan教授,通过比较内镜下经鼻经斜坡(EET)入路与传统的颞下经岩前(SAT)入路治疗桥脑前AICA动脉瘤,文章发表在近期的WorldNeurosurgery杂志上。 本研究选用12例尸头标本模拟手术,通过EET和SAT两种手术入路同时暴露AICAs,测量手术窗面积和暴露动脉长度,以及动脉起始处到瘤夹应用处的长度。同时记录每例暴露AICA穿支血管及其解剖特征。 内镜下经鼻经斜坡入路(EET)1.取仰卧位,曲颈10°,向术者一侧旋转10°,具体手术方式见图1描述。 2.从蝶鞍钻孔直至寰椎前弓到达斜坡,两侧颈内动脉斜坡旁段(也称为海绵窦段)之内切除斜坡上三分之二,而下三分之一在两侧枕髁间(图1B)。然而,部分切除枕髁内侧面(约10%体积)时,不能到达舌下神经管,硬膜内切开最大可见橄榄体前沟至后下方。3.中线处切开硬脑膜,向两侧及上下延长(成I形切口),仔细解剖颈内动脉周围硬脑膜及破裂孔处,保证外展神经的完整(图1C)。 图1内镜下经鼻经斜坡手术过程的主要步骤。A:经过蝶窦暴露出颈内动脉、视神经、两侧的视神经颈动脉隐窝和蝶鞍。B:延伸斜坡手术通路。以颈内动脉斜坡旁段和枕髁下部为标志。C:打开硬脑膜后,腹侧面可见椎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BA:基底动脉;ICA:颈内动脉;OC:枕髁;ON:视神经;S:蝶鞍;AICA:小脑前下动脉 颞下经岩前入路(SAT)1.取仰卧位,3枚钉紧紧固定头部,向一侧旋转90°、向地面曲颈10°。 2.耳屏前1cm取问号形皮肤切口,在耳廓上、后方延长,在颞上线上方转折,止于瞳孔中线上发际线后。切断颞肌向前翻折,颞骨鳞部可见一矩形颅骨窗(图2A)。 3.向下开颅钻孔水平与中颅窝底齐平,随之,将中颅窝硬膜骨膜层从颅底剥落(图2B)。 4.取Kawase菱形切口暴露(图2C),打开硬脑膜后颞叶凸现,垂直进入小脑幕边缘后即滑车神经的入口。继续向两侧及下方达岩上窦(图2D)。 图2颞下经岩前手术入路的主要步骤。A:行颞骨开颅,以颧弓后根为基。B:棘孔水平分离脑膜中动脉后,再打开硬膜内,确定三叉神经上颌、下颌分支。C:Kawase菱形切口以表面岩大神经、三叉神经上颌分支、颞骨岩部边缘、弓状隆起为确定界限。D:Kawase菱形切口钻孔后,打开硬脑膜分离可见小脑幕、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第Ⅵ脑神经。AE:弓状隆起;AICA:小脑前下动脉;FO:卵圆孔;FR:圆孔;FS:棘孔;GSPN:岩大神经;IPS:岩下窦;S颅缝;Squam:鳞骨;V2:三叉神经上颌支;V3:三叉神经下颌支;Z:颧弓后根;*:Kawase菱形 总结与讨论1、与SAT入路相比,EET入路为手术提供了一个更宽阔的手术窗口面积(图3),且可见AICA穿支血管更多。为更近控制AICA,相比SAT入路(6.26±3.4mm),EET入路(0.2±0.42mm)可使动脉瘤夹更接近AICA起始处应用。 图3EET与SAT入路手术窗口面积(单位:cm2)差异 2.基底-AICA动脉系统空间分布 内镜下BA系统清晰可见,为减少偏差、提高精确性和可靠性,从BA来描述AICA的起源、高度、侧向转移,应用可靠的解剖结构作为参考。AICA起源的高度通过测量AICA起源处与桥延沟之间的距离。侧向转移通过测量AICA起始与VI进入硬脑膜入口矢状平面的距离(图4)。根据AICA起源的方向,以BA为轴,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45°向上、90°(垂直于BA轴)及45°向下。 图4内镜下基底-AICA动脉系统解剖图片。BA:基底动脉;VA:椎动脉 3.EET与SAT入路下动脉瘤夹闭 图5EET与SAT入路下邻近动脉瘤夹应用的对比图片。A:EET入路下动脉瘤夹夹闭AICA近端(银色夹)。B:显微镜下左SAT入路下夹闭AICA近端(黄色夹)。C:EET入路下与B同样瘤夹(黄色夹)。注意瘤夹与AICA起源之间的距离。BA:基底动脉;IPS:岩下窦;VA:椎动脉 4.回顾对比EET与SAT入路夹闭桥脑前AICA动脉瘤,证实EET入路是可行的,且EET入路能为手术提供了一个更宽阔的操作窗,可更好地控制脑干穿支动脉及其他传入动脉近端。 本研究提供的证据可考虑EET替代SAT入路以针对AICA动脉瘤,尤其是向上的AICA桥脑段,而与外展神经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特性,以助选择手术入路。 原文转载自丁香园 内容来源:医院神经外科 投稿邮箱:tdyysjwk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北京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