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温柔的脑梗死

时间:2016-10-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偏瘫、肢体麻木、语言不清、生活不能自理……

这些是脑梗死留给多数患者的麻烦,更有不少人因突发脑梗死而在短短数分钟内结束了生命。但令人庆幸的是,脑梗死不都是如此凶猛,还有一种脑梗死,患者症状多不明显,及时诊治后,后期疗效大多良好,有些患者甚至不相信自己真是患了脑梗死。这就是脑梗死中的一个特殊类型——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当然腔梗看似“温柔”,仍须谨慎对待,如不正确处理,它依然会致人于死地。

故事一

何老太患的是脑梗死。开始时症状并不严重,只是左侧肢体麻木、不灵活,但还能依靠拐杖四处走动,大小便也尚可自理。后来又发作两次,左侧肢体瘫痪加重,再也走不动,只能天天待在屋里。

何老太患病之处,两个儿子还带着母亲四处求医,可花了很多钱,经过多番治疗见不到效果,经济是本不宽裕的家庭还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儿子和媳妇们便失去了信心和耐心,每天除了将三餐饭放到母亲床边外,对母亲就不闻不问了。到后来,老太太终于爬不动了,而且大小便越来越不受控制。3个月后,何老太在痛苦屈辱中死去......

故事二

2年前,60岁的方女士曾因头晕、全身无力、四肢发麻,医院就诊。医生给她做了全面检查,血常规、心电图、B超、胸片等,都未见异常,后来脑部CT发现了问题——腔隙性脑梗死。经过近2周的住院治疗,方女士的不适症状消失了。出院后,除了偶有头晕,方女士的生活一切如常。一天,医院检查时,遇到了当初的诊治医生,方女士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疑惑,“医生,我当初不是得的脑梗死吗?为什么见到别的脑梗死患者都十分严重,可我还能说话、走路呢?”

看完以上2则故事,想必有读者会问,同是脑梗死,为什么结局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其实,何老太和方女士所患的脑梗死有很大区别,后者为腔隙性脑梗死,症状和病理改变都很轻,甚至让人无从察觉。但是,你可不要对这种看似“温柔”的脑梗死掉以轻心,如果不加处理,它一样可以要人性命。

腔梗,常在“光天化日”下发作

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又叫缺血性中风。方女士所患的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20%-30%,是脑动脉分支发生闭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病变。

腔梗的特点在于其梗死灶较小。简单说就是细小的脑血管阻塞后,在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等部位,形成微小的不规则“腔隙”。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大于15毫米者为巨腔隙。2个或2个以上为多发性。与大面积的脑梗死相比,腔梗临床症状较轻,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

腔梗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中60~70岁最为高发。通常,男性病率为女性的2~6倍。白天发病者居多,症状一般在12小时到3天“最典型”。

由于腔梗受损的脑组织范围较小,症状往往较轻,患者常表现为轻度的肢体无力或麻木,头晕、头痛、行走不稳、记忆力下降、发音不清、吞咽困难、看物体重影等,有些人甚至没有症状,所以不易引起患者和医生的警觉,容易漏诊、误诊。

根据临床和病理学表现的不同,本病可分为多种临床综合征,其中以下临床表现较为常见——

单纯运动性轻偏瘫这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约占所有患者的40%~60%。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或不完全性瘫痪,常常突然发病,数小时内加重。

纯感觉性卒中仅有一侧面部及上下肢的偏身感觉障碍。

感觉运动性卒中表现为一侧头面部、躯干及上下肢感觉障碍和面、舌肌及上下肢的轻瘫。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且下肢重于上肢,有时伴有感觉障碍、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构音障碍、向一侧倾倒。

构音不良即手笨拙综合征,这部分的患者表现为中枢性面轻瘫和舌瘫,伴有构音不清,吞咽呛咳、手的精细运动不灵活等。

血栓是形成腔梗的重要因素

腔梗常见于亚急性和慢性起病,目前认为以下因素持续作用对其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高血压——高血压是本病最主要的直接病因,持续性的高血压作用于脑的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导致血管脂质透明变性、管腔变窄、管壁内膜粗糙及管腔狭窄,从而发生腔梗。当慢性高血压超过/95毫米汞柱时,腔梗的发生率将显著升高,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尤为明显。据现有文献报道,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腔梗的发病率为60%~80%,远远高于非高血压患者。

动脉硬化症——腔梗与动脉硬化关系紧密,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糖尿病——已有研究表明,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4~10倍,且合并糖尿病的腔梗患者治疗效果远期疗效差,病死率高。

血栓——心脏或全身动脉中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可能使微小动脉血管腔急性闭塞。心源性栓子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脱落;动脉源性栓子包括有或无溃疡的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性血管病、夹层动脉瘤的血栓脱落,尤其是升主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的栓子,是引起腔梗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他因素——血脂异常、高血黏度、吸烟、饮酒和脑局部血流改变等因素对腔梗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特别是以上危险因素相互叠加时,就更容易出现小动脉闭塞,导致腔梗的发生。

对生活细节“多个心眼”

腔梗的诊断基本上采用临床表现、病理、心电图、血压监测及CT扫描相结合的方法。通常,患者临床表现不严重,没有意识障碍,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无红细胞,由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以考虑诊断为腔梗。

磁共振血管造影可提供清晰的颈动脉、椎动脉图像,快速检测血管阻塞情况,对腔梗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头颅CT扫描,但费用较高,未广泛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

对中老年人,特别是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如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出现如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口角歪斜,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应引起高度警惕,考虑本病存在的可能,同时应完善相关检查如头颅CT。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腔梗是脑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阻塞,临床上大多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对疾病的报警信号一定要“明察秋毫”。对于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夜间易打鼾等脑血管病易发人群,如果在喝水或吃流食时突然出现被呛得咳嗽,并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的头痛、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就应该想到是腔梗的可能,医院就诊。首先排除与咳嗽有关的各种疾病,然后可以做脑CT、血管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变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是腔梗。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延误了治疗时机,会出现口眼歪斜等治疗上比较棘手的症状。因此,高危人群及其家属在生活中一定要“多个心眼”。

“疏通血脉”是治疗关键

腔梗的“病根”是由于血管的微小终末支阻塞而形成,在治疗上,以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环为主要方法,通俗地说即是“疏通血管”。

ω-3(欧米伽-3)具有改善大脑及四肢微循环血流的同时,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红细胞变形性的功能。

ω-3能够溶栓化瘀,改善脑组织的供血供氧量,对治疗脑梗死症状,防止其复发进展都有疗效。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腔梗的发生:饮食保健(忌高脂肪、高热量、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禁吸烟、少饮酒、合理运动、规律生活,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定期检查身体。当周围的中老年人突发吐词不清、视物模糊、面部发麻、四肢无力等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尽早就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北京白癜风医院在那里啊
北京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shmo.com/zdgc/9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