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榜样的故事

时间:2020-10-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会议时间:年06月2日

会议地点:辽宁玄同律师事务所

三楼党员活动室

参会人员:宋斌、赵宇宏、李君、

赵云丽、黄侠、赵海瑛

《榜样4》专题节目中,今年90多岁高龄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年纪最大的一位嘉宾。张老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来到节目现场,我们通过节目中的短片了解了这位老英雄始终不改初心本色的故事。

张老是湖北省来凤县一位离休干部,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直到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低调的老人原来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英雄。

“我入党时宣过誓,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

年3月,陕西省汉中市洋县24岁青年张富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作战勇猛,当年8月,由连队推荐入党。

“那时候,不分白天黑夜,几乎天天在打仗行军。”张富清回忆道。每一次战斗,他总是担任“突击队员”。“解放军的‘突击队’就是‘敢死队’,是冲入敌阵、消灭敌军火力点的先头部队,伤亡最大。我每次都积极报名参加突击队,为什么?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在党需要的时候,越是艰险,越要向前!为了党和人民,就是牺牲了,也是无比光荣!”

  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的张富清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我是党的干部,哪儿需要我就到哪儿去”

年,张富清转业。作为战斗英雄,他可以有多种选择:留在大城市,以后好发展;回陕西老家,给母亲尽孝。组织上说,湖北恩施偏远艰苦,情况复杂,很需要干部。张富清一句“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便主动到最偏远的恩施来凤县,先后在粮食局、三胡区公所、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等单位工作。多年的工作中,他从没提起过军功,也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哪里最困难、最没有人去,他就冲向哪里。“死我都不怕,苦就更不怕了。”老人笑着说。

“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党怎么想”

  上世纪60年代,张富清任三胡区副区长,一人几十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妻子孙玉兰原本在三胡供销社上班;国家开展精简退职工作,张富清首先动员妻子离开。家中三个儿女没有一个人靠张富清的关系上学找工作。“我是共产党员,是党的干部,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党怎么想?”张富清说。

年月,张富清因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医生给他推荐了多元到上万元的产品,作为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他本可以选择好一些的人工晶体,但听说同病房的农民病友用的是多元的,张富清也选了跟他一样最便宜的。别人问他为什么,老人说:“现在吃的用的都很好,我很满足。我无法再为国家做什么,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

  老英雄的事迹被多方报道后,很多人对他将赫赫军功尘封箱底60多年的举动十分不解。面对采访,张富清哽咽了:“我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个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来,在人民面前摆啊……”

  入党70余载,张富清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什么是永葆党员本色。

刚恢复规划

榜样故事

“吃亏”书记李连成

  《榜样4》专题节目里,有一位黝黑瘦小、走起路来却步步生风的嘉宾,他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他叫李连成,是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的党支部书记。

曾经的西辛庄“首富”

  李连成是西辛庄村最早致富的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请专家指导搭建了塑料蔬菜大棚,因为找对了路子,又能打拼,没过几年,就成了村里的“首富”,盖起了一座小洋楼,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此时,多数西辛庄村民离富裕还有很远的距离。

“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

99年,村民推选李连成当他们的“领头羊”,希望他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在就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当天,李连成就立下誓言:不喝村里的一盅酒,不乱花村里的一分钱。宁愿自己吃亏也要带领大家致富。

  践诺不易。就在那一年,为了号召村民种植蔬菜,他主动把自家的蔬菜大棚送给村里的贫困户。年,西辛庄办股份合作制企业,但有两户凑不够钱,李连成就多拿出6万块钱:“我这6万不参与分红,赚了算人家的,赔了算我的。”年,为了让更多村民都参与企业分红,李连成说服其他2户股东把价值百余万、正在盈利的再生纸厂以68万的价格转让给了村集体。年,村里搞新村建设,需要重新划分宅基地,他把自家的宅基地让了出来,选了村南的一个人人都不愿要的臭水坑,光填土垫坑就花了万多元。为了村里的发展,村民的幸福,李连成吃了多少亏大家都看在眼里。

“当支部书记,我有发展瘾”

“干啥的人有啥瘾,当支部书记,我有发展瘾。”李连成说。为了谋求发展,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李连成引进了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多家企业到村里办厂,企业多了,用工数量增加了,他开始将西辛庄村企业入股权和务工权向周边村开放,吸引外村人到西辛庄村务工,西辛庄村也逐步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产业现代化的路子。

“群众拥护啥,咱就去干啥”

  李连成说:“西辛庄村远离城市,村民们普遍有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我就想尽办法帮他们解决。”通过产业发展,村里挣了钱,李连成就着力解决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建医院请专家,医院设备全、专家强,村民看病还能报销;办学校请老师,学校设施好,老师授课水平高,孩子们从小就能接受跟城里一样的教育。

  曾经的西辛庄村一穷二白,被人看不起;如今,在李连成的带领下,村民们用水用电不花钱,不出村就能解决就业养老问题,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教育服务,西辛庄成了经济富裕的全国文明村,生活一点都不比城里差。“现在我们村里没一个不说共产党好。”李连成对我们说。

  吃亏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吃亏。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担着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会一生甘愿“吃亏”。

榜样故事

“扶贫之花”黄文秀

  《榜样4》专题节目里有一位特殊的嘉宾,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她就是广西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黄文秀。今年6月,她在返回驻村途中突遇暴雨洪流,不幸遇难,年仅30岁。

坚持“回来”的人

年,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考取了选调生,回到家乡——广西百色,投身基层扶贫事业。“她本有很多选择。”昔日导师郝海燕说,“以她的能力,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但是她志不在此。出生于广西农村的黄文秀,求学过程中,依靠党和国家的扶贫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学成回报这片土地,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困难群众,是她的心愿。她曾对自己的老师说:“我是从贫困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得到过党和政府的资助和培养,希望将来能为祖国和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一次次的选择中,黄文秀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初心,回归家乡,建设家乡。她想要当那个“走出去”并“回来”的人。

扶贫路上的“女战士”

年3月,黄文秀主动来到百色最偏远的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在她到任之初,百坭村交通不便、产业不强、脱贫任重,户7人中,还有03户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22.88%。

  初来乍到,乡亲们对这位年轻的“女娃娃”并不信任,都说她是来村里“镀镀金”的。为了取得乡亲们的信任,黄文秀直接住到村里,翻山越岭、进村入户访贫问苦,手绘“民情地图”,学说方言,帮着大伙儿扫院子、干农活。渐渐地,大家从心底里接受了她,专心跟她搞发展。

  不到一年的时间,百坭村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贫困发生率降至2.7%,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黄文秀还协调完成了.5公里的道路硬化,新建蓄水池4座,完成两个屯47盏路灯的亮化工作。

  这位扶贫路上的“女战士”曾在自己的驻村日记中到:“扶贫之路就像一条长征路,无论多么艰难,都会坚定不移走下去。”

“干干净净的公仆”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一线扶贫的黄文秀,双亲体弱多病,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党的政策扶持下,黄文秀家种植22亩油茶和4亩茶叶,年实现脱贫,家里也已经获得县城的易地搬迁房,走出大山。黄文秀一家深受党的恩惠,在她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时,父亲对她说:“你入了党,就要为党工作,回到家乡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民公仆。”她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年轻的黄文秀,用扶贫工作的成效诠释了自己的赤子之心,她的青春像鲜艳的花朵,永远绽放在百色革命老区。

榜样故事

“大湖鸿雁”唐真亚

  我国有7大特色邮路,其中江苏洪泽湖水上邮路的投递员就是《榜样4》专题节目里的嘉宾唐真亚。20年来,唐真亚每天一个人摇着一艘船,穿行在洪泽湖40多里的邮路上,投递报刊、信件百万份,服务面积达多平方公里,被湖区渔民称为“大湖鸿雁”。在短暂的接触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投递员的朴实和执着。

“及时准确投递是我的工作职责”

“水上投递出现地址不详的情况会比陆上更多,要费功夫寻找。”唐真亚说。老子山镇三面环水,全镇约.6万人口,其中近一半分散居住在湖区50多个大小滩头上。渔民在湖上漂着,还不时搬家,难有固定的住址。可唐真亚却总能找到他们。“寻亲、寻战友等信件,即使完全符合退信条件,我也会想方设法妥投,能不退信的就不退信。”他说。直到现在,唐真亚还保持着投递差错率为零的记录。

  有一次,唐真亚给一位学生送大学录取通知书。途中天气突变,刮起狂风,小船顷刻间就被掀翻,弃船游水的他拼尽全力才爬上滩岸。当他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通知书送到时,这位学生的父亲泣不成声:“你冒着生命危险把通知书送到俺家,让我们全家怎么感谢你,是录取通知书重要,还是你的命重要啊!”唐真亚却平静地说:“我当过教师,知道考生期盼通知书的心情,再说,及时准确投递是我的工作职责。”

“帮助别人让我感觉心中很满”

  每次去投递,唐真亚总会记录下渔民们需要的生活用品,并买来给他们送到家门口。除了信件、报刊等,他船上往往还捎着给渔民们带的东西:日用品、浮球、煤气、米面……十分丰富。时间久了,渔民们就把存取钱、交话费的事也交给了他。唐真亚既当邮递员,又当采购员、送货员。为了抓紧时间投递,给渔民朋友送东西,每次出门,他会给自己带上些烙饼等食物。他的午饭和晚饭,经常靠这些在船上解决。“帮助别人让我感觉心中很满”。唐真亚说。

  不仅如此,他还四处搜集致富信息。听说养殖水产能挣钱,他就自费买了相关书籍资料,分发给渔民,还邀请渔业技术人员定期向养殖户传授技术,现场解答渔民提出的养殖难题,帮助渔民致富。

“当老师能传递知识,邮递员也能传递信息和知识,我很喜欢”

  年轻时唐真亚当过0多年的代课老师,之后跑起“水上邮路”,此前年,这条邮路的投递员一年一换,个中辛苦自不必说。但唐真亚之所以能在这么艰苦的岗位上坚持下来,首要原因是他打心里喜欢这件事。“当老师能传递知识,邮递员也能传递信息和知识,我很喜欢。”他认为,年轻人选择岗位,不能只看收入,还要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如果喜欢的工作没有太高的收入,那就要看它的社会效益。

“为人民服务”,要用行动去落实。只有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

榜样故事

扶贫“硬汉”隋耀达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当前,我国有20多万“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榜样4》专题节目里的隋耀达就是其中一位。

“我必须冲在脱贫攻坚最前线”

年7月,省里选派干部驻村扶贫。当时隋耀达刚被查出颈动脉瘤,医生说这相当于脖子上挂了一个小炸弹,不能过度劳累,但他还是主动报名,成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界水村党支部副书记、界水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在界水村工作8个多月后,省里派遣驻村第一书记,隋耀达又转到同在加茂镇的共村任第一书记。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更是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名转业的老兵,隋耀达深知打仗必须要有人冲锋陷阵,“我必须冲在脱贫攻坚最前线”他对我们说。

“村民需要我,我还不能走”

  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是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村民喜欢散养的黑山羊引起了隋耀达的注意。他提出可以通过圈养羊增加产量和收入。但是一开始村民担心养不活,怕亏钱,并不感兴趣。

  隋耀达没有放弃。他跑遍省内0多个市县考察牧草和黑山羊产业,成立黑山羊养殖合作社,用个人工资和房产证作为抵押担保,为共村贫困户和合作社社员贷款。为了把合作社办好,他直接住到工地,确保黑山羊养殖基地项目顺利完工,之后就一直在羊场生活。因为朝夕跟羊生活在一起,现在的隋耀达已经成了“羊医生”。

  任期结束时,组织让他回海口。但羊场刚投产,寄托全村希望的扶贫产业刚起步,他放心不下,思来想去一个晚上,决定留下并向组织申请了续任。有段时间羊场缺人手,隋耀达还动员妻子辞掉在海口的工作,带着两岁半的女儿从海口搬到共村住了大半年,妻子给他和工人们做做饭,帮着干点杂工,女儿在附近上幼儿园。有段时间,隋耀达的父亲还主动到村里义务帮忙做事。全家人都成了“编外”的村民。

“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辈子值了”

“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你当家人。”驻村这几年,隋耀达的电话很忙,村民们有个家长里短、大事小情,无论白天黑夜总愿意给他打电话。节目彩排过程中,我们见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况。他的私车也变成了村里的“公交车”“救护车”和货车,有事招呼一声他就去了。“乡亲们经常开口闭口地夸我这个书记当得好,我常想,从参军算起,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整整27年,身为一个党员、一名公务员,能够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做点事、尽份心,我这辈子也算值了!”隋耀达说。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隋耀达等“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当群众的贴心人、致富领头人,用实际行动担负起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

榜样故事

“环卫天使”李萌

《榜样4》专题节目嘉宾李萌,是个活泼的北京姑娘,今年刚满30岁。她告诉我们,从20年到现在,她一直在北京市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从事粪便清运工作。现在的李萌,已经是“三八女子抽粪班”的班长了。

“工作没有贵贱之分”

年,李萌从部队退役。当时,她家里开着旅行社,也有其他更轻松的工作机会。但她却选择到环卫中心,当了一名抽粪工人。很多人认为抽粪是个“跌份儿”的活。有一回,李萌在一所小学附近抽粪,一个家长指着她“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这样!”相亲的时候,男方一听这工作,转头就走……但李萌从来没有想过“跳槽”,反而在岗位上把工作越干越好。“也许是当兵的经历塑造了我的观念。在部队什么工作都干,没人觉得有什么贵贱之分,大家认为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她说。

“干一行,就得用心干好”

  刚参加工作的李萌,干活时不得要领。第一次上工,费尽力气掀开马路上的井盖,差点儿被扑鼻而来的恶臭熏吐,还经常弄得袖口、身上甚至脸上全是粪便。但李萌是个耐得住性子的人,凭着在部队练就的那股韧劲,她仔细琢磨其中技巧,虚心向师傅讨教,慢慢地就摸出了门道。现在的李萌,已经成长为岗位能手,带领“三八女子抽粪班”负责东城区南片60余座公厕的粪便抽运。她们每天穿梭在胡同中,抱着抽满粪便将近六七十斤重的粪管来回晃动,把粪井的粪便抽运干净。赶上粪管堵塞,还得用手把杂物抠出来,每天清运任务繁重。不过李萌打心底里认为:“干一行,就得用心干好。”

“我的工作很有价值、很有意义”

  在狭窄的胡同里进行抽粪工作,掌握技术要领虽然重要,如何跟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打交道更重要。多少次,因杂物阻碍粪车通行或压占井盖,不能及时抽运,李萌遭到了居民、商贩的不理解与谩骂,甚至有一次还被咬伤了。这些并没有吓退李萌,她努力想办法改进工作,根据居民的时间协调抽粪的时间,还利用闲暇时间帮居民干这干那,增进与大家的感情。她的行动感动了辖区的群众。如今,压车了有人会主动帮忙找车主;大热天有人会主动端水给她喝;下雪了大家会在李萌来之前替她把井盖上的雪扫掉。有次突降大雨,一位老奶奶主动为她打伞,自己都淋湿了。干久了就跟群众有了感情,“他们每天都需要我,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李萌对我们说。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李萌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环卫十所,是新中国第一代劳模、掏粪工人时传祥当年工作的地方。几十年来,这个单位传承着“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这也影响着李萌这个年轻的北京姑娘。“现在大家都谈梦想,我觉得,不起眼的工作也离不开梦想。社会分工不同而已,我选择的抽粪工这个活儿总是需要有人干的。我向往那种境界: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李萌说。

  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作为如何体现?李萌告诉我们,群众的需要就是她的选择,做就要做好,干就要干得出色。

榜样故事

揽月“天团”——嫦娥四号参研参试人员群体

年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一时间,国人振奋。《榜样4》专题节目把这支令人骄傲的队伍的代表请了过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创新决定未来

  在深空探测领域,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嫦娥四号任务于年立项,是我国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务。整个工程耗时近4年,包括中继、着陆、巡视、月面长期工作等多方面的核心技术,都是中国自主研发而成,属世界首创,多项技术创新还填补了系列国际国内空白。“中国航天在这个领域中贡献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方案、自己的力量,我感到自豪。”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

凝聚人心是重中之重

  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作用是嫦娥四号任务与国际同行的不同之处。嫦娥四号任务工程浩大,在与之相关的无数个岗位上,处处可见中国航天人忙碌的身影。大漠戈壁的试验场上,他们伴着狼嚎入眠,就着沙暴进餐;航天城内的月壤环境试验里,他们戴着防毒面具判读数据,人造月壤纤细的粉末透过皮肤侵蚀入肺;试验关键时期,有的刚做完手术不久就迅速上岗,有的扛着病痛坚守岗位,有的在接收肝部肿瘤切除手术前的几分钟还通过短信回复技术疑问,叮嘱试验注意事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党员。

逐梦永不停止

  中华民族是敢于追梦、勇于奋斗的民族。探月工程圆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梦。逐梦永不停止。下一步,中国航天将去往何处?叶培建院士介绍说,中国将于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并计划在年之前降落在火星。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中国航天人在坚守中开拓创新,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shmo.com/byjs/108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