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1)腹膜后血肿(2)尿道或膀胱损伤(3)直肠损伤(4)神经损伤:骶骨骨折时腰骶神经丛和坐骨神经易受伤。 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外展外旋,方肩畸形,肩胛盂处有空虚感,Dugas(杜加)征阳性。(外展外旋杜加方肩)。肘关节脱位:后脱位最常见。肘后空虚,三角失去。桡骨头半脱位:5岁以下牵拉史,环状韧带卡压在肱桡关节内。X线检查阴性。髋关节脱位:后脱位最为多见,髋关节后脱位的典型表现:患肢缩短,髋关节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2)髋关节前脱位的典型表现:髋关节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3)髋关节中心脱位的典型表现:失血性休克。并发坐骨神经损伤。 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手的休息位:握笔姿势。手的功能位:腕关节背伸20°~25°,握球。6~8小时。创底组织血循环不佳者,可尽量游离周围的软组织予以覆盖。正确的术后处理(1)术后用石膏托将手固定于功能位。(2)隔开手指,露出指尖。(3)定期检查桡动脉搏动。(4)抬高患肢。 (5)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6)神经、肌腱、血管修复后要固定于无张力的状态,其固定时间,血管吻合者2周,肌腱修复者3~4周,神经修复者4~6周。断指(肢)再植:用干燥冷藏的方法保存,医院后,内层用湿纱布、外层用干纱布包好,放入4℃冰箱内。高位断臂和大腿断离的热缺血时间宜严加控制。 运动系统慢性疾病: 慢性损伤: 肩周炎: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梳头困难。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梳头的动作)。颈椎病:有前臂及手的根性疼痛,且有神经定位体征。治疗:(1)肩周炎为自限性疾病1年左右(2)理疗(3)封闭(4)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5)必须每日进行肩关节主动活动。梳头不能肩周炎,外旋外展后伸难,慢性病损疼痛重,封闭煅炼需一年。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病理变化是慢性损伤性炎症。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征):伸肘,握拳,屈腕,前臂旋前,肘外侧出现疼痛为阳性。(1)限制腕关节活动。(2)压痛点封闭疗 法,是肱骨外上髁炎首选的治疗方法。 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或扳机指,诊 断:(1)早期晨僵活动后消失。(2) 手指弹响伴明显疼痛,中、环指最多, 小指最少。(3)黄豆大痛性结节并弹 响。(4)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称 为Fingkelstein试验阳性。 股骨头骨软骨病的病理和治疗原则: 股骨头骨骺的缺血性坏死。病理分期: 缺血期、血供重建期、愈合期、畸形 残存期。 胫骨结节骨软骨病的诊断和治疗:胫 骨结节是髌韧带的附着点。属于牵拉 骨骺。18岁前易受损而产生骨骺炎。 诊断:好发于12~14岁好动的男孩。 临床:胫骨结节疼痛、肿块,疼痛与 活动有明显关系(1)在18岁前,可 自行缓解。(2)不宜局部封闭。 髌骨软化症的诊断和治疗:髌骨软骨 软化症是髌骨软骨面因慢性损伤后使 股骨髁软骨也发生相同病理改变而形 成的髌股关节骨关节病。1)不能下蹲, 上下楼梯困难或突然膝关节无力而摔 倒的症状。(2)髌骨边缘压痛,研磨 试验阳性,浮髌试验阳性。治疗:(1) 制动膝关节1~2周。(2)肿胀、疼痛 突然加剧时,应行冷敷,48小时后改 用湿热敷和理疗(急性期冷敷后期热 敷)。(4)关节腔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 可以缓解症状。 非化脓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手术治疗:骨关节炎是慢性关节病。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1.临表:(1)“休息痛”。(2)膝畸形和肌萎缩。(3)X线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及关节畸形。 类风湿关节炎的手术治疗:是一种非 特异性炎症的多发性和对称性的关节 炎。它的特征是病程慢、关节痛和肿 胀反复发作,关节畸形逐渐形成,是 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的局部表现。 (关节对称肿痛畸形)。20~45岁,女 性多。(1)晨僵1小时;(2)3个关节 肿;(3)腕、掌指关节肿;(4)对称 性关节肿;(5)皮下硬结无压痛;(6) X线片显示有骨侵蚀或有明确的骨质 疏松;(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l: 32)。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及X线表现、实 验室检查及手术治疗:是脊椎的慢性 进行性炎症,侵及骶髂关节、关节突、 附近韧带和近躯干的大关节,导致纤 维性或骨性强直和畸形。属结缔组织 的血清阴性反应疾病。青壮年,男性, 驼背畸形。“竹节”样脊椎。类风湿 因子阴性,HLA-B27多为阳性。 腰腿痛与颈肩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 破裂和髓核组织的突出、压迫和刺激 相应水平的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根而 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腰痛伴有坐 骨神经痛是主要症状。95%腰4~5,和 腰5~骶1椎间隙。腰5:小腿前外侧 和足内侧的痛、触觉减退,踝及趾背伸 力下降(腰5小腿前外侧足内侧,踝 趾背伸不能);骶1:外踝附近及足外 侧痛、触觉减退,趾及足跖屈力下降, 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骶1外踝足外侧, 趾及跖屈踝不能)(会阴部麻木,排便、 排尿无力等马尾综合征)。体征(3) 椎旁有局限性叩击痛。(4)直腿抬高 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CT对本病有较 大的诊断价值。鉴别:腰椎管狭窄症: 以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点, 常表现为症状重、体征轻。非手术治 疗:80%治愈。目的是使受刺激的神经 根炎性水肿加速消退,从而减轻或解 除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①年轻、 初次;②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 ③X线检查无椎管狭窄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 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 神经、血管损害而出现的相应症状和 体征。临床表现以颈肩痛为主,尚可 有头、眼、耳、食管、心脏、四肢等 部位的症状。(1)神经根型:最多, 因颈神经根受压表现为上肢有放射痛 和感觉障碍(手和前臂症状),神经牵 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2)脊髓 型:脊髓受压产生的症状和体征。① 运动障碍(无力)。②肢体麻木。③共 济失调。④自主神经及括约肌功能障 碍。⑤反射障碍,即病理反射(+)。 (3)交感神经型:反射性地刺激颈部 交感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 兴奋症或抑制症状。(4)椎动脉型: 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影响脑的血供。 ①眩晕;②头痛;③视觉障碍④猝倒; ⑤其他的运动感觉或精神障碍。(5) 混合型。(神经根手前臂压头,脊髓运 动乏力,交感兴奋抑制,椎动脉脑) 颌枕带牵引:适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各 型颈椎病。手术入路:分前路切除椎 间盘及后路切除椎板减压。 骨与关节感染: 化脓性感染: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金葡,脓毒败血 症,好发长骨干骺端,儿童多见,好 发于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病理骨质 破坏与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成 为骨性包壳。高热膝关节肿胀不明显。 局部脓肿分层穿刺。99m锝48小时可 阳性,14天内X线无异常。抗生素治 疗:必须5天内针对革阳球菌+广谱抗 生素。有效至少连续使用3周。有钻 化脓性关节炎:关节内化脓性感染, 多见儿童,好发髋、膝关节。金葡菌。 病理过程:浆液性渗出期;浆液纤维 素性渗出期;脓性渗出期。中毒的表 现。关节局部有红、肿、热、疼痛及 明显压痛。(1)早期足量全身使用抗 生素(2)关节腔内注射抗生素(3) 关节腔灌洗(4)关节切开引流。(5) 功能锻炼:3周后作主动运动。 早期由于关节液增加而关节囊肿胀, 间隙增宽,骨端逐渐有脱钙现象(骨 质疏松)。稍晚可有骨质脱钙,因软骨 及骨质破坏而有关节间隙狭窄,晚期 可发生关节骨性或纤维强硬及畸形等。 慢性骨髓炎:死骨、窦道或死腔即为 慢性骨髓炎。经久不愈的溃疡,X线早 期有虫蛀状破坏与骨质稀疏,完全孤 立的死骨片。手术治疗为主。 骨与关节结核: 脊髓结核:90%继发于肺结核,局限没 有红、热称冷脓肿或寒性脓肿。X线诊 断非常重要,软组织内有脓肿阴影。 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及治 疗原则:脊柱结核在全身骨与关节结 核中发病率最高,腰椎结核发病率最 高。(2)疼痛:胸腰段病变的患者可 主诉腰骶段疼痛。(3)压痛及叩痛。(4) 活动受限和畸形:拾物试验阳性;脊 柱后凸最常见。(5)寒性脓肿。X线早 期可出现椎体上缘或下缘的骨质破坏 (椎间盘破坏),椎间盘受到破坏后可 出现椎间隙变窄,并且X线片可显示 椎旁脓肿。如颈椎结核形成咽后壁脓 肿时,在侧位X线片上可见气管受压 前移;胸椎结核合并脓肿时,见椎旁 脓肿阴影;腰椎结核合并脓肿时,可 见到腰大肌脓肿阴影。3.治疗:(1) 非手术疗法:病人需要长期卧硬板床 休息。(2)手术疗法:术前必需使用 抗结核治疗3周以上,术后还需继续 抗结核治疗6个月以上及全身支持疗 法。手术类型有3种:①切开排脓; ②病灶清除术;③矫形手术。 髋关节结核:儿童多见,单侧性的居 多。早期症状为疼痛。小儿夜啼。儿 童常诉膝部疼痛,出现跛行。后期可 在腹股沟内侧与臀部出现寒性脓肿, 股骨头坏死时通常会形成病理性后脱 位。愈合后最常形成的畸形为髋关节 屈曲内收内旋畸形。(1)“4”字试验: 本试验包含髋关节的屈曲、外展和外 旋三种运动。(2)髋关节过伸试验: 常见于骶髂关节疾患。(3)托马斯征 ()。 骨肿瘤:良性:没有疼痛,除(骨样 骨瘤),病理性骨折少见,除骨囊肿。 恶性骨肿瘤的特点:血清碱性磷酸酶 升高多见于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瘤 样病损:(1)骨囊肿:为一种囊肿样 局限性骨的瘤样病损,多病理性骨折。 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X线显示干 骺端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的透亮区, 骨皮质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变薄。非手 术治疗主要为甲基强的松龙囊内注射, 骨折后自愈。(2)动脉瘤性骨囊肿: 为一种从骨内向骨外膨胀性生长的骨 性血性囊肿。好发年龄为青少年,好 发部位为长骨的干骺端加肱骨上段以 及脊柱。典型的X线表现为膨胀性囊 状透亮区,界清,内有骨性间隔将囊 腔分成蜂窝状或泡沫状。(4)骨纤维 异样增殖症:是以骨纤维变性为特征 的骨病,也称骨纤维结构不良。血生 化检查正常。X线显示受累处膨胀变粗, 皮质骨变薄,髓腔扩大呈磨砂玻璃状, 界清。临床表现:(1)骨软骨瘤:骨 疣,1%可恶变,压迫周围组织。(2) 骨巨细胞瘤:起源于松质骨的溶骨性 肿瘤,属潜在恶性。Ⅰ级:多核巨细 胞多;Ⅱ级:多核巨细胞数量减少; Ⅲ级:多核巨细胞数量很少。呈肥皂 泡样改变。(3)骨肉瘤:是高度恶性 尿石症: 概述:代谢因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高血钙、低血磷、高尿钙、高尿磷。 尿酸结石:酸性环境,X线片不显影(阴 性结石)。 输尿管左髂总,右髂外,长江大桥是 睾丸与子宫动脉及输精管,滔滔江水 是输尿管(尿是水在下)血管→输尿 管→神经→腰大肌。上腹下丛分左右 腹下神经进入盆腔加入下腹下丛总称 盆丛。 上尿路结石:(输尿管开口以上的尿路) 肾、输尿管结石,最常见的草酸钙结 石。肾绞痛、血尿、肾区叩击痛。腹 平片+静脉肾盂造影(KUB+IVP)。排 石≤15px,碱化尿液溶石(尿酸结石 和胱氨酸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肾 盂结石,≤62.5px。禁忌症:输尿管狭 窄、梗阻。双侧结石的处理原则:先 输尿管再肾,输尿管先难后易,肾先 易后难。下尿路结石:(输尿管以下的 部分):膀胱结石、尿道结石。尿酸结 石。膀胱刺激症状、排尿中断、变换 体位排尿。 尿三杯试验:1.脓丝2.清晰3.弥漫脓液 (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出血: 初期血尿(尿道或膀胱颈);终末血尿 (膀胱三角区、颈部或后尿道)全程 血尿:(膀胱颈以上)。 急性前尿道炎、亚急性或慢性尿道炎1 脓 3脓后尿道泌尿系感染 脓3前列腺炎、精囊炎 脓13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 有1就有尿道炎,以3脓后尿道为界 前面前尿道,后面前列腺。 泌尿系平片KUB:包括肾脏、输尿管、 膀胱。静脉尿路造影IVU:排泄性尿 路造影,是定性定位定量的确诊方法。 逆行肾盂造影RP:IVU的补充,输尿 管导管注入空气作为对比剂,通过提 高影像的反差来显示X线透光结石。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最常见的肿瘤:膀胱癌。 肾癌:肾实质肿瘤、肾小管上皮发生, 透明细胞癌。转移:首先到肾蒂淋巴 结。血尿、疼痛、肿块。血尿:肿瘤 侵犯肾盂肾盏,间歇全程肉眼血尿。 精索静脉曲张,左侧常见,平卧不消 失。CT:重要的诊断依据:与肾囊肿、 错构瘤等鉴别。根治性肾切除术,转 移不是手术禁忌症,对放化疗不敏感。 肾母细胞瘤(肾胚胎瘤、Wilms瘤): 婴幼儿(≤5岁)最常见腹部肿瘤。上 皮和间质组成的恶性混合瘤,虚弱婴 幼儿腹部进行性增大肿块。 移行上皮肿瘤(尿路上皮肿瘤):肾盂 癌、输尿管癌、膀胱癌。特点:40岁 以上,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最常见 的:膀胱癌。 膀胱癌:病理:上皮肿瘤:移行细胞 癌,非上皮肿瘤:横纹肌肉瘤(婴幼 儿最常见)。好发侧壁和后壁,淋巴转 移。2.细胞分化程度(Ⅰ级分化良好、 Ⅱ、Ⅲ级分化不良)。4.浸润深度:原 位癌Tis;乳头状无浸润Ta;限于固 有层内T1;浸润浅肌层T2;浸润深肌 层或已穿透膀胱壁T3;浸润前列腺或 膀胱邻近组织T4。(原位、无浸润、固 有层、浅肌层、深肌层、前列腺)膀 胱镜:明确诊断。TUR-BT:最常用的 治疗手段,90%,分化好的T2。膀胱全 切尿流改道:分化不好多发T1、分化 不好较大T1,分化不好T2、较大T2。 TUR-BT术后预防复发:膀胱灌注化。 肾盂输尿管癌:移行上皮癌,肾盂输 尿管充盈缺损,低回声占位,膀胱镜: 除外膀胱伴随肿瘤。见患侧输尿管口 喷血。治疗: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膀 胱袖状切除(输尿管口部位膀胱壁切 前列腺癌:腺癌,主要发生在前列腺 外周带,多为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 特异性抗原PSA(≤4ng/ml)。确诊:B 超引导下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骨转 移。内分泌治疗:手术去势:睾丸切 除术。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前列腺癌 一般发展比较缓慢,局限性肿瘤很少 在10年内引起死亡。对于偶然发现的 小病灶且细胞分化好的1期癌可观察 等待不予处理;对于局限于前列腺内 的2期癌可行根治术;3期、4期发生 转移,应以内分泌治疗为主,可行睾 丸切除术,必要时配合抗雄性激素制 剂治疗。 睾丸肿瘤:最常见生殖细胞肿瘤,转 移:淋巴转移重要,首先到肾蒂淋巴 结、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年青人, 20~30岁,最常见的实性肿瘤。(无痛) 睾丸肿大,有沉重感。治疗:纯精原 细胞瘤:根治性睾丸切除+腹膜后放 疗+化疗(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非 精原细胞瘤:根治性睾丸切除+腹膜 后淋巴结清扫+化疗。 泌尿系统梗阻:良性前列腺增生,肾 积水、肾萎缩、肾功能损害。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生在前列 腺移行带,早期尿频,进行性排尿困 难。并发症:急、慢性尿潴留,膀胱 结石,肾功能不全。鉴别诊断:前列 腺癌。手术治疗:指征:长期药物治 疗效果不好,残余尿多≥60ml,发生 过尿潴留,反复泌尿系感染,反复血 尿(除外尿路上皮肿瘤),伴有膀胱结 石。方式:TURP:经尿道前列腺电切 术:首选。 前列腺增生症:移行区,尿道,中央 区,外周区。早期夜尿多,中期进行 性排尿困难,晚期尿潴留充盈性尿失 禁。6.饮酒而引起腺体及膀胱颈部充血 水肿时急性尿潴留;7.前列腺增生组织 表面常有静脉血管扩张充血,破裂后 可引起血尿。50岁α肾上腺素能受体。 雄心毒、环心、丙咪嗪心。 泌尿系统损伤: 最常见的是男性尿道损伤。 肾损伤:闭合性为主,肾挫伤最常见, 血尿,保守:绝对卧床2~4周,2~3 个月不参加体力劳动。肾挫伤仅肾实 质裂伤,肾部分裂伤肾被膜完整。 前尿道损伤:球尿道损伤最常见,骑 跨伤。尿道流血、不能排尿、排尿困 难。尿外渗:阴茎。试插尿管:成功, 留置2周。不成功:耻骨上膀胱造瘘。 不成功且血肿重:手术血肿清除,尿 道端端吻合。后尿道损伤:膜尿道最 常见,骨盆骨折(骨盆膜后)。尿外渗: 耻骨后间隙和膀胱周围间隙。休克、 不能排尿。试插尿管:成功,留置3~ 4周,不成功:耻骨上膀胱造瘘,尿道 会师术。尿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损 伤期、炎症期、狭窄期,都是3。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病变在上 面(肾),症状在下面(膀胱)。1.一 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2.肾自截。 3.挛缩膀胱:膀胱容量≤50ml,尿频 更重。慢性膀胱刺激症状:尿频最早。 终末血尿。尿找结核菌阳性:重要的 确诊检查。KUB+IVP:了解患肾形态 和功能及对侧肾脏情况,典型表现, 协助诊断并决定治疗。治疗:肾切除 术:肾病变严重,广泛破坏,无功能, 对侧肾功能正常。肾造瘘术:一侧肾 结核无功能,对侧肾积水,尿毒症, 先行积水侧肾造瘘,改善肾功,再进 一步治疗。膀胱扩大术:结核治疗稳 定,无肾积水、尿道狭窄、前列腺结 核。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及其 他疾病: 隐睾或睾丸下降不全:一、隐睾或睾 丸下降不全:最常见男生殖系畸形1. 诊断:阴囊内无睾丸。2.治疗:早发 现早治疗:1岁以内激素治疗。两岁以 内,手术治疗:睾丸下降固定术。发 生恶变的机会大:必要时切除。二、 尿道下裂:常伴阴茎向腹侧弯曲。3. 治疗:学龄前,矫正弯曲、尿道成型。 三、精索静脉曲张:左侧多见:①成 直角注入左肾静脉;②位于乙状结肠 后回流受压;③入口静脉瓣发育不全; ④静脉壁平滑肌或弹力纤维薄弱。成 年人要除外肾癌:平卧不消失。2.表 现:隐囊坠胀,隐囊内触及迂曲扩张 的静脉。体检:Valsalva试验:站立 屏气。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四、鞘 膜积液:1.分型:睾丸鞘膜积液(摸 不到睾丸)、精索鞘膜积液(摸得到睾 丸)、睾丸精索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 积液(平卧可消失)2.诊断:阴囊肿 大,透光试验阳性。交通性鞘膜积液 平卧可以消失。3.治疗:鞘膜翻转术。 颅内压增高:颅内压正常值:成人为 0.7~2.0kPa(70~mmH2O),儿童 0.5~1.0kPa(50~mmH2O)。颅内占 位:肿瘤、血肿、脓肿、炎性肉芽肿 及寄生虫病变。(1)头痛:最常见(2) 呕吐:呈喷射性(3)视神经乳头水肿 (中央凹陷消失)。头痛、呕吐、视神 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 视神经乳头水肿是诊断颅内压增高的 可靠依据。急性颅内压增高时早期生 命体征改变为(库欣)Cushing:以升 高动脉压,并伴心律减慢,心搏出量 增加和呼吸深慢的三联反应叫全身血 管加压反应。心跳和脉搏变慢,血压 升高,脉压增大。颅高压所致颅神经 麻痹是外展神经出现眼内斜视。腰穿 (LP)禁忌证:①感染。②出血性疾 病③脑脓肿所致高颅压④后颅窝肿 瘤⑤LP前应确定中线移位和实质损伤 情况。⑥有视盘水肿时不作LP。慢性 颅内压增高X线:颅缝增宽、脑回压 迹增多加深、枕大孔扩大、蛛网膜粒 压迹扩大增深。颅内压增高的处理: 避免用力排便及高位灌肠。过度换气: 二氧化碳分压25~30mmHg时引起血管 收缩,减少脑血流量,迅速减少颅内 的血流量。 瞳孔变化: 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 迟钝或消失,伴对侧偏瘫与昏迷,脑 疝; 伤后一侧瞳孔立即散大,直接或间接 光反射消失,多为原发性动眼神经损 伤或中脑损伤。前者伴有颅底骨折, 后者伴深昏迷与对侧偏瘫。 伤后双侧瞳孔不等大,时大时小,伴 去大脑强直,见于脑干损伤;晚期双 瞳孔散大固定,伴深昏迷,表示脑疝 所致继发性脑干损伤。 双侧瞳孔缩小,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刺激动眼神经;双侧瞳孔极度缩小伴 昏迷,是桥脑损伤。 伤后一侧瞳孔立即散大,直接对光反 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伴视力障碍, 多为原发性视神经损伤。 脑疝:颅内各分腔压力不均是引起 脑疝的根本条件。脑疝形成原因:颅 内肿瘤:幕上占位病变(颞叶肿瘤) 引起小脑幕切迹疝;后颅窝占位易引 起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颞叶 幕上切迹,枕后扁桃体)。硬膜、蛛网 膜、软膜。硬脑膜(大脑镰:深入大 脑纵裂内。小脑幕:深入大脑横裂内)。 脑疝种类:(1)小脑幕切迹疝(颞叶 钩回疝):幕上占位病变,颞叶的沟回 或海马旁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推移至 幕下。(2)小脑扁桃体疝(枕大孔疝) 后颅窝占位病变,小脑扁桃体经枕大 孔推挤至椎管内。(3)大脑镰下疝(扣 带回疝)指一侧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 带回经大脑镰下缘向对侧移位。小脑 幕切迹疝:中脑、动眼神经、大脑后 动脉和中脑导水管受压。脑疝的定侧 仍应以瞳孔散大侧为准。枕骨大孔疝: 压迫前方的延髓呼吸中枢,突然出现 心包压塞三联征(Beck三征): 静压高(CVP>pxH2O或颈静脉 怒张),心音遥远,血压降低,脉压 减小。 颅内高压心律减慢呼吸深慢,心包压 塞颈静脉怒张。 颅脑损伤:1.皮层2.皮下层:皮下血 肿。3.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下血肿。 4.腱膜下层5.骨膜层:骨膜下血肿。 头皮下血肿局限,张力高,触痛明显。 帽状腱膜下血肿触诊有波动感,边界 跨越颅骨骨缝。骨膜下血肿:边界不跨 越骨缝,早期冷敷,忌强力加压包扎。 颅骨损伤: 颅盖骨线状骨折诊断:颅盖部的线状 骨折发生率最高,主要靠颅骨X线摄 片确诊。 颅底骨折临床表现及处理:颅前熊猫 眼。颅中面听(78)耳漏搏动性突眼。 颅中窝骨折最易损伤的神经。面瘫(鼻 唇沟变浅)。避免堵塞及冲洗耳道、鼻 腔。颅后乳突皮下瘀斑Battle斑。 脑损伤: 脑震荡诊断及治疗:三无(4)神经系 统检查无阳性体征。(5)脑脊液检查 无红细胞。(6)CT检查颅内无异常发 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1. 长时间意识障碍,昏迷原因主要是广 泛的轴索损害,使皮层与皮层下中枢 失去联系,往往没有广泛的脑皮层损 伤。4.CT可见大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区、 胼胝体、脑干、内囊及三脑室周围有 多个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灶。脑挫裂伤 临床表现:脑挫裂伤是指主要发生于 大脑皮层的损伤,病理为软膜、血管 和脑组织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 腔出血。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 (1)意识障碍:持续半小时以上。(4) 脑膜刺激征阳性、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6)CT显示病灶为低密度区内有散在 的点、片状高密度影及周围脑水肿。 脑干损伤临床表现:轻微的脑干损伤 也可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1.伤后立 即昏迷2.瞳孔不等大3.眼球:双眼球 固定。4.去大脑强直。 原发性脑干损伤: 颅内血肿:中间清醒,脉搏减慢,呼 吸深而慢。其他都是高。Ⅲ多见。 颅底骨折:逐渐出现眶周或耳后乳突、 枕后皮下或咽后粘膜或眼球结膜出血 瘀斑;出血和脑脊液耳鼻漏;颅神经 损伤;颅底线形骨折30%显影。处理: 不堵不冲不腰穿,头高位,避免各种 引起鼻腔内压力增高的因素,3-7天自 行停止,1个月才考虑手术。 颅内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形成机制:硬膜外血肿 多位于颅盖部。成人幕上20ml,幕下 10ml即有可能形成脑疝。脑膜中动脉 损伤最常见。 硬膜外血肿:多在着力点或骨折线附 近,中间清醒期,占位在颅骨内板与 脑表面之间呈梭形或弓形,内板下凸 透镜样高密度影。硬膜下及脑内血肿: 多在对冲部位,进行性意识障碍,硬 膜下及脑内不规则高密度影:硬膜下 血肿占位在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呈 新月形或半月形、脑内血肿占位在脑 实质内。2.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 周以上出现症状的硬膜下血肿。颅内 血肿手术适应证:(1)意识障碍程度 逐渐加深或已有脑疝表现。(2) (mmH20)以上,并呈进行性升高表 现。(3)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4) 血肿较大(幕上>40ml,幕下>10ml)。 (5)脑室、脑池明显受压,中线结构 明显移位(>25px)。(6)在非手术治 疗过程中病情恶化。 Glasgow昏迷评分:睁眼反应4言语反 应5运动反应6.(睁眼说瞎话的运动 员号)。意识清楚、意识模糊、浅 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个阶段。模糊 呼之能应,浅昏迷知道疼,昏迷不知 道疼。13~15分者为轻度;9~12分 者为中度(猫历);3~8分者为重 度颅脑损伤。 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 高血压脑内血肿:(1)外侧型,位于 批注[s84]:昏迷:不能睁眼,不能说 出可以理解的言语,不能按吩咐运动 内囊的外侧(大脑皮质下及壳核);(2) 内侧型,位于内囊的内侧(丘脑、脑 干);(3)小脑型,位于小脑半球。(1) 外侧型及小脑型出血密切观察,手术 治疗。(2)内侧型出血及病情Ⅲ级者 等死。蛛网膜下腔出血:(SHA)是指 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 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自发性蛛网 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 和脑(脊髓)血管畸形。(1)出血症 状:脑膜刺激征(颈部抵抗,克氏征、 布氏征、拉赛哥氏征阳性)明显。(2) 颅神经损害:以一侧动眼神经瘫痪常 见。(3)偏瘫。(4)视力视野障碍: 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发病后1小 时以内即可出现,这是诊断蛛网膜下 腔出血的有力证据。一般不腰穿检查。 脑血管造影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 血患者,是确诊的必须手段。 BaCha足心足背,Oppen滑,Gordon捏, Conda压;霍夫阵挛病理征。脑膜刺激 颈强,克尼格抬腿,布鲁斯抬头。拉 塞哥坐骨N。 1、肱骨髁上骨折 肱髁上折多儿童、伸屈两型前者众。 后上前下斜折线、尺挠侧偏两端重。 侧观肘部呈靴形,但与肘脱实不同。 牵引反旋再横挤,端提屈肘骨合拢。 屈肘固定三四周,末端血运防不通。 屈型移位侧观反,手法复位亦不同。 2、骨折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指证: 畸神不入关,陈手放血多 解释:畸形愈合,合并神经损伤,不稳 定骨折,骨折断端内有软组织嵌入,关 节内骨折,陈旧性骨折,手法复位失败, 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多发性骨 折. 3、颈椎病速记口诀 脊髓型 下肢先紧麻走路如踩花胸腹如束带 手麻握力差反射均亢进病理征有俩 [Hoffmann.Babinski] 神经根型 颈臂疼、睡不成咳嗽、喷嚏能加重颈 手活动差压头臂从要牵拉麻木、感 觉反射要检查 椎动脉型 头痛、头晕易猝倒肢体疼麻神智清 恶心、呕吐也常见耳鸣、视物也不清 动脉照影诊断明 交感神经型 偏头痛、枕后痛、视物不清眼发病面 麻耳聋听力差 第一单元神经病概论 运动系统:[运动的分类]1.随意运动 主要是锥体系统的功能。2.不随意运 动主要是锥体外系统与小脑系统的功 能。[运动系统的组成]中枢部分(运 动皮质)传导部分(运动传导束)周 围部分(效应器)。(一)中枢部分: 人体各部在中央前回的代表区特点: 1.交叉性;2.倒置人形,精细分野; 3.躯体运动代表区范围大小与运动精 细和复杂程度相关。(二)传导部分: 上运动神经元起自大脑额叶中央前回 巨锥体细胞(贝茨细胞),其轴突形成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合称锥体 束)。二者分别经过内囊后肢和膝部下 行。皮质脊髓束大部分交叉至对侧, 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支配脊髓前角细 胞。小部分纤维不交叉而直接下行, 形成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脊髓前角。 皮质延髓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运动核 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 神经运动核。除面神经核下部、舌下 神经核外(面核下,舌核外),其他脑 神经核均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支配。上 运动神经元指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 (Betz)细胞及其下行轴突形成的锥 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 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 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按瘫痪性质: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 痪)周围性瘫痪(弛缓性瘫痪) 临床特点 痉挛性瘫痪弛缓性瘫痪瘫痪分布范较广,偏瘫、单瘫和截瘫范围局限,以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降低,呈迟缓性瘫痪反射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浅反射消失病理阳性阴性反射肌萎缩无,可有轻度废用性萎缩显著,且早期出现肌电图无失神经电位有失神经电位 上运动,皮质,锥体束,肌高腱亢病 理阳性。 [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一)中枢性 瘫痪:1.皮质:单瘫。当病变为刺激 性时,对侧肢体相应部位出现局限性 抽搐(常为阵挛性)。2.内囊:锥体束 纤维在内囊部最为集中,引起对侧比 较完全的偏瘫,即对侧中枢性面、舌 瘫和肢体瘫痪,常合并对侧偏身感觉 障碍和偏盲,称为“三偏”征。3.脑 干:交叉性瘫痪。即一侧脑神经下运 动神经元瘫痪和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 元瘫痪。双侧延髓病变称真性球麻痹, 有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纤颤,下 颌反射无改变。双侧皮质延髓束病变 称假性球麻痹,特征是咽反射存在, 下颌反射亢进,无舌肌萎缩及纤颤。 4.脊髓:横贯性损害可累及本平面脊 髓前角细胞和双侧锥体束,故高颈髓 (颈1~4)病损,产生四肢上运动神 经元瘫,常伴呼吸肌障碍。颈膨大(颈 5~胸2)病损产生上肢下运动神经元 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胸髓 病损产生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腰膨大病损(腰1~骶2)产生双下肢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脊髓半横断综合 征(Brown-Sequard综合征)。(二)周 围性瘫痪:1.脑神经核:所支配的脑 神经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2.脊髓前 角:弛缓性瘫痪,瘫痪呈节段型分布, 无感觉障碍。3.前根:节段型分布的 弛缓性瘫痪。4.神经丛:常引起一个 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瘫痪和感觉障碍及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5.周围神经:弛 缓性瘫痪,伴有疼痛、感觉缺失与自 主神经功能障碍。6.脊髓圆锥(骶3-5 和尾节):不累及锥体束,无下肢瘫痪, 仅有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 呈鞍状分布,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性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7.马 尾神经根:下肢周围性瘫痪,可为单 侧或不对称,有根痛,大小便功能障 碍后期出现。 锥体外系概念:除了锥体系以外,所 有与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统称为 锥体外系,小脑及前庭系统也包括在 内。临床上锥体外系以纹状体苍白球 系统为主要组成部分。锥体外系包括 基底节(豆状核及尾状核(caudate)、 丘脑底核、红核、黑质、小脑的齿状 核、脑干网状结构、延髓的前庭神经 核及下橄榄核等皮质下结构。锥体系以外的运动传导路,协助 锥体系更好地完成随意运动。特点: 发生古老。多次中继,联系复杂,形 成若干反馈通路。功能:调节肌张力。 自动维持(调节)整体姿势(完成无 意识习惯性动作)。配合锥体系,协调 肌群运动,纠正随意运动的误差,确 保精细动作的完。锥体外系可分为1. 皮质—纹体—苍白球系2.皮质—脑桥 —小脑系。临床表现:肌张力变化(增 强、减低和游走性增强及减低)不自 主运动(舞蹈样运动(迅速多变,没 有目的,没有规律,不对称,大小运 动不一样)、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 震颤等)不自主运动的类型:肌强直: 1.静止性震颤2.舞蹈样运动(迅速多 变,没有目的,没有规律,不对称, 大小运动不一样)3.手足徐动症(或 称指划动作)4.扭转痉挛(或称变形 性肌张力障碍)5.偏身投掷运动6.抽 动症。 包埋在小脑髓质内的灰质 核团,包括:齿状核、栓状核、球状 核、顶核。 小脑病变最重要的症状是共济失调。 小脑蚓部损害:躯干及两下肢的共济 失调,病人站立不稳,行走时两脚分 开较宽,摇晃不定,步态蹒跚,状如 醉汉,故又称醉汉步态或共济失调性 步态。小脑半球损害:病人的头及身 体可偏向病侧,行走时步态不稳,易 向病侧歪斜或倾倒,同侧上、下肢共 济运动不协调。 感觉系统:所有感觉传导束皆由三级 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假单极 细胞。第二级神经元:脊髓或脑干。(1) 痛觉、温度觉→脊髓后角细胞。(2) 粗糙触觉→脊髓后角细胞。(3)精细 触觉、深感觉→延髓的薄束核与楔束 核。第三级神经元:丘脑。皮肤感觉 的节段性感觉支配:上肢的桡侧为颈 5~7,前臂及手的尺侧为颈8及胸1, 上臂内侧为胸2,乳头平面为胸4,脐 平面为胸10,腹股沟平面为胸12及腰 1支配。股前为腰1~3,小腿前面为 腰4~5,足底、小腿及股后为骶1~2, 肛周鞍区为骶3~5。髓内痛、温觉神 经纤维自内向外的排列为颈、胸、腰、 骶。髓内深感觉传导束的层次排列: 自内向外的排列为骶、腰、胸、颈。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1.周围神经损 害综合征:手套2.后根损害综合征: 同侧节段性感觉障碍3.灰质前连合损 害综合征:对称节段性感觉障碍4.脊 髓半横断综合征:同侧深感觉,对侧 浅感觉障碍5.丘脑综合征6.内囊综合 征:完全性对侧。(周围手套,后根节 段,联合对称,脊髓半横断同侧深对 浅感觉内外颈、胸、腰、骶;深感觉 相反。髓外病变:从下→上发展。髓 内病变:从上→下发展 侧浅,内囊对侧全) 反射: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颈 髓5~6。肱三头肌反射:颈髓6~7。 膝腱反射:腰髓2~4。跟腱反射:腰 髓5~骶髓2。2.病理反射:中枢神经 系统病变累及皮质脊髓束或皮质延髓 束时才出现的异常反射。足部: Babinski征、Chaddock征、Oppenheim 征、Gordon征。手部:Hoffmann征。 口部:吸吮反射、掌颏反射。1.上运 动神经元瘫痪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均 可出现浅反射减弱或消失。2.深反射 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一 个重要体征。深反射增强为上运动神 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3.病理反射是 最重要的锥体束受损的体征。 两侧瞳孔呈针尖样缩小,可见于脑桥 出血。 舌咽后1/3。 第二单元周围神经病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周围神经系包括 脑和脊髓以外的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 纤维所组成。1.面神经炎:特发性面 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 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 致的周围性面瘫。临床表现:表现一 侧表情肌完全性瘫痪:额纹消失,不 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 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 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征; 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 口角歪向健侧;口轮匝肌瘫痪使鼓气 和吹口哨时漏气;颊肌瘫痪使食物易 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2.三叉神经痛: 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 短暂性剧痛。轻触即可诱发,称为“扳 机点”。3.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 性神经病: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 (GBS),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 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 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 病。最常见为空肠弯曲菌感染,约占 30%。机制是由于病原体某些组分与周 围神经组分相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 错误的识别,产生自身免疫性T细胞 和自身抗体,并针对周围神经组分发 生免疫应答,引起周围神经髓鞘脱失。 临床表现可有呼吸肌麻痹(呼吸肌麻 痹是GBS的主要危险)。所有类型GBS 均为单相病程,多于发病4周时肌力 开始恢复。脑脊液检查:蛋白-细胞分 离,即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 为本病的特征之一。Fisher综合征: 被认为是GBS的变异型,表现眼外肌 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 1.诊断:根据病前1~4周有感染史,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 缓性瘫,可有感觉异常、末梢型感觉 障碍、脑神经受累,常有CSF蛋白-细 胞分离,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NCV 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及波幅正常等 电生理改变。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 并可产生不良反应。 第三单元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后索:内→外: Sacral→Lumber→Thoracic→Cervic al●侧索:外→内S→L→T→C。临床 定位意义:髓外病变:从下→上发展。 髓内病变:从上→下发展。 急性脊髓炎: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 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 害。三大临床特点:病损水平以下的 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以膀 胱、直肠功能障碍为主的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病理:胸髓(T3-5)最常 见。辅助检查:1.腰穿:压颈试验通 畅。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 数、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淋巴细胞 为主,糖、氯化物正常。MRI典型显示 病变部脊髓增粗,病变节段髓内多发 片状或斑点状病灶,呈T1低信号、T2 高信号,强度不均,可有融合。脊柱 结核脊柱X线可见椎体破坏、椎间隙 重症肌无力:突触后膜,青年,胸腺 瘤,眼外肌无力晨轻暮重(重症肌无 力、躯体、谵妄),胆碱酯酶抑制剂 有效。 变窄及椎旁寒性脓肿阴影等典型改变。 脊髓压迫症::①根痛期:神经根痛及 脊膜刺激症状。②脊髓部分受压期: 表现脊髓半切综合征。③完全受压期: 出现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3.髓内、 髓外硬膜内、髓外硬膜外的定位诊断: (1)髓内病变:根痛少见,症状常为 双侧性。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开始呈 下行性发展(呈离心性),常为分离性 感觉障碍,有马鞍回避;括约肌功能 障碍出现早且严重。椎管梗阻出现较 晚,常不完全,CSF蛋白含量增加多不 明显。(2)髓外硬膜内病变:神经根 刺激或压迫症状出现早,且持续时间 长,病程进展缓慢。脊髓损害自一侧 开始,由脊髓部分压迫、脊髓半切损 害逐渐发展为横贯性损害。感觉障碍 自足开始呈上行性发展(呈向心性), 括约肌障碍出现较晚,椎管梗阻较早 而完全,CSF蛋白明显增高。MRI可清 晰显示占位性病变部位及大小。(3) 髓外硬膜外病变:可有神经根刺激症 状,但更多见局部脊膜刺激症状。脊 髓压迫性损害症状出现较晚。感觉障 碍亦呈上行性发展(呈向心性),括约 肌障碍出现较晚,CSF蛋白增高不明显。 4.定性诊断:一般髓内或髓外硬膜内 病变以肿瘤最常见。髓外硬膜外压迫 多为椎间盘脱出症;急性压迫多为外 伤、硬膜外脓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 症状、体征进展迅速,脓肿常伴有炎 症特征;转移瘤发展较快,根痛及骨 质破坏明显。 第四单元脑血管疾病 左、右颈内动脉和椎动脉。Willis环。 脑血管病分类:缺血和出血。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 局部脑组织一过性血液供应障碍而引 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24小 时内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临床 表现(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 统):1.颈内动脉系统TIA:(1)常见 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2) 特征性症状:①眼动脉交叉瘫(病变 侧单眼一过性黑蒙或失明、对侧偏瘫 及感觉障碍)和Homer征交叉瘫(病 变侧Horner征、对侧偏瘫)。②主侧 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2.椎-基底动 脉系统TIA:(1)常见症状:眩晕、平 衡失调,大多数不伴有耳鸣。(2)特 征性症状:①跌倒发作:下肢突然失 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②短暂 性全面性遗忘症(TGA):发作时出现 短时间记忆丧失,病人对此有自知力。 ③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引起暂时性皮 质盲。已明确指出不属于TIA的症状 有:(1)不伴有后循环(椎-基底动脉 系)障碍其他体征的意识丧失。(2) 强直性及/或阵挛性痉挛发作。(3)躯 体多处持续进展性症状。(4)闪光暗 点。鉴别:1.部分性癫痫:肢体抽搐, 而非肢体无力。2.梅尼埃病:持续时 间长,眼球震颤。治疗:积极治疗高 血压,一般血压在/90mmHg以下, 糖尿病患者在/85mmHg以下。 2.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 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 管腔内血栓,造成该动脉区血流中断, 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而 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脑血栓形成的 发病机制:血栓形成机制(凝血瀑布); 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机制(缺血瀑布)。 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证候: 闭塞血管临床证候 颈内动脉 同侧失明(不定) 大脑中动脉综合征(见 后) 大脑中动脉 (MCA) (1)对侧轻偏瘫,感 觉缺失(臂、面最重) (2)表达性失语(优 势半球)或疾病感缺失和 空间定向障碍(非优势半 球) 大脑前动脉对侧轻偏瘫,感觉缺失 批注[sinibo]:髓内浅感觉从上→ 下发展,感觉离心蛋白少。 批注[sinibo]:颈内黑蒙失语。椎- 基底跌倒遗忘皮质盲。大脑前小腿感 觉缺失,大脑中面部失语,大脑后偏 盲。(前腿中面后盲) 批注[sinibo]: 尿蛋白<1g/d,/80mmHg以下 尿蛋白≥1g/d,/75mmHg以下; 糖尿病、尿蛋白<1g/d,/80mmHg (ACA)(小腿最重) 大脑后动脉 (PCA) 对侧对称性偏盲或上 象限盲,记忆减退 基底动脉顶 端 双侧失明,记忆缺失 对侧轻偏瘫,感觉缺 失;同侧延髓及小脑征 基底动脉 椎动脉或小 脑后下动脉 (PICA) 小脑上动脉 同侧面部感觉缺失,共 济失调,对侧轻偏瘫,感 觉缺失 步态性共济失调、恶 心、头晕、头痛发展至同 侧半身共济失调,构音障 碍,凝视轻瘫,对侧轻偏 瘫,嗜睡。 美国FDA于年6月推荐静脉内使 用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剂),0.9mg/kg,发病<3h。3.溶栓适 应症:(1)急性缺血性卒中,无明显 意识障碍(2)NIHSS≤24分(3)发病 3小时以内,CT未显示低密度病灶, 已排除脑出血(4)血压低于 /mmHg(5)年龄18岁以上(6) 知情同意。4.溶栓禁忌症:(1)TIA或 症状轻微的卒中(2)CT发现发现出血、 脑水肿等(3)两次降压治疗后Bp仍 高于/mmHg(4)14日内大手 术或创伤,7日内动脉穿刺,有活动性 出血史(5)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前48 小时曾用肝素(6)有血液疾病史。老 人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青年 风湿性心瓣膜病大脑中动脉脑栓塞。 3.脑出血:最主要病因是:高血压脑 内小动脉硬化。发病机制:高血压性 脑动脉硬化时可有脑内小动脉透明变 性、纤维素样坏死,形成微动脉瘤, 血压急剧升高时破裂出血。内含含铁 血黄素的黄色液体。脑出血的好发部 位:1)血管:脑动脉深穿支,最常见 者: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 (2)部位基底节区70%。壳核出血—— 内囊外侧型出血:最常见,占50~60%, 典型有“三偏征”,优势半球可有失 语,严重可有脑疝形成、去大脑强直、 中枢性高温、上消化道出血。丘脑出 血——内囊内侧型出血:占出血10%, 偏身感觉障碍,向外压迫内囊可致 “三偏”,出血大可破入脑室或压迫 脑干,病人可昏迷或死亡。桥脑出血: 占脑出血10%,突发昏迷,针尖样瞳孔, 四肢瘫痪,生命体征改变:中枢性高 热,呼吸不规则,预后很差:多在48 小时内死亡。 4.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特点是:死 亡率最高、致残率最低,有较高的临 床治疗价值。人脑的表面,有三层被 膜,即硬脑膜、蛛网膜与软脑膜。蛛 网膜是一层极其菲薄的膜,因上面布 满网状的血管而得名。蛛网膜与软脑 膜之间的间隙称蛛网膜下腔。脑内的 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 以动脉瘤的位置分为:颈内A系占85%, 椎基A系占15%。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 确诊为SAH前nd-nw有明显的或非寻 常的严重头痛-预警性头痛。实验室检 查:1.腰穿:首要的原则是,从出现 头痛到腰椎穿刺的间隔时间至少要6h, 最好在12h后进行。2.DSA(脑血管 造影)是检测动脉瘤的金标准(2天< 出血<2周血管容易痉挛禁止造影)。 诊断:突然发病,有剧烈头痛、恶心、 呕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无局 灶性神经缺损体征,伴或不伴有意识 障碍,可诊断本病;如CSF呈均匀一 致血性,压力增高,眼底检查发现玻 璃体膜下出血则可临床确诊。二)手 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 1.再出血2.血管痉挛3.脑积水。 第五单元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中 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 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和形 成路易小体为特征。临床上以静止性 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 批注[sinibo]:抗凝华法令只对心 源性的栓塞 批注[sinibo]:脑出血:血管中动 脉,部位基底节。囊外三偏伴失语(外 语),囊内三偏伴感觉,〖桥脑昏迷四 肢瘫,针尖瞳孔,中枢性高热48h内 死亡。〗 颈内黑蒙失语,大脑中面部失语,囊 外三偏伴失语。(颈内囊外大脑中) 批注[sinibo]: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预警性头痛,脑膜刺激征, 玻璃体膜下出血。 异常为主要表现。1.震颤:典型表现 是静止性震颤,拇指与屈曲的示指间 呈“搓丸样”动作。2.肌强直:“铅 管样强直”;部分患者因伴有震颤而 “齿轮样强直”。与锥体束损害出现 的“折刀样强直”不同。3.运动迟缓: 呈现“面具脸”“写字过小征”。4. 姿势步态异常:“慌张步态”。治疗 PD的其目的是恢复纹状体DA和ACh两 大递质系统的平衡,包括应用抗胆碱 能药和多种改善DA递质功能药物;应 遵循的原则是:从小剂量开始,缓慢 递增,尽量以较小剂量取得较满意疗 效。 第六单元癫痫: 癫痫: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而是 一组慢性临床综合征,以在长期病程 中有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 的暂时性脑功能障碍为特征。脑不同 部位的神经元群放电,在临床上表现 不同,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 行为、植物神经等不同病征,或兼有 之。临床表现(部分性发作、全身性 发作、癫痫持续状态):1.全身性发作: 以全身抽搐及意识丧失为特征。2.部 分性发作:以局部发作性症状为特征, 局限性发作如不扩展为大发作,则无 意识障碍。(1)局限性运动性发作: 在抽搐的部位遗有暂时性瘫痪(称 Todd氏麻痹)。(2)局限性感觉性发作: 表现为发作性的局部感觉异常。3.癫 持续状态:在一次癫发作后意识尚未 恢复而又连续多次发作或一次发作时 间超过30分钟。癫持续状态:迅速控 制抽搐:安定控制后减轻脑水肿和对 症支持治疗。换药必须交替1周。 第七单元偏头痛: 偏头痛:大多数偏头痛多在儿童和青 年期。1.有先兆的偏头痛又称典型偏 头痛。1)前驱期:精神症状。2)先 兆期:最常见为视觉先兆,如闪光。3) 头痛期:多为一侧眶后或额颞部搏动 性头痛或钻痛,常伴有恶心、呕吐、 睡眠后减轻。4)头痛后期:有疲劳。 2.无先兆的偏头痛又称普通型偏头痛: 是偏头痛最常见的类型80%。常为双侧 颞部及眶周搏动性疼痛,头痛持续时 可伴有颈肌收缩。中-重度头痛:首选 曲普坦类药物。 第八单元神经-肌肉接头与肌肉疾 病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肌 接头部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特征是活动后易于疲劳的骨骼肌无力,休息或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改善症状。病理学变化为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变平坦、皱褶减少、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很多患者合并有胸腺瘤。青壮年多发女性。通常晨轻暮重,眼外肌最易累及。临床上把危象分为三类:①肌无力性危象(新斯的明不足性危象);②胆碱能危象(新斯的明过量性危象);③反拗性危象(新斯的明缺乏敏感性危象)。临床上诊断依据: (1)以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晨轻暮重的骨骼肌无力;(2)药理学表现为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有效;(6)需除外其他疾病。1.药物治疗:抗胆碱酯酶药物为首选。2.放射治疗:不论有无胸腺瘤均可采用,尤其适宜于体弱年老或恶性胸腺瘤患者。3.胸腺 切除术4.血浆交换适用于病情危重、尤其于胸腺摘除前和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大、或想做胸腺摘除而需停用此皮质激素者。5.预防:抗生素中除青霉素外其他均可诱发危象。周期性麻痹:是以周期性反复发作的骨骼肌短暂性松弛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按照发作时血清钾浓度可分为低血钾型、高血钾型和正常血钾型。低钾型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躯干和四肢瘫痪,腱反射减弱。高钾型伴有肌强直,血钾高。正常钾型发作时血钾正常,出现以肌无力为主的症状。 中科医院专家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 |